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一組」


政治家陳映真與藝術家陳映真,寫評論的陳映真與寫小說的陳映真,該怎麼看?

我以為,這是「一組」密不可分的心智活動,前者是「進去,去作,去革命」,後者是「沈澱,思考」。沒有後者,不會有前者,但沒有前者,後者也不會深刻。

陳映真的兩面,是engage與disengage,入世與出世,熱與冷,瘋狂與冷靜,「一組」不可分的特質。

當代對陳映真的閱讀著重小說而輕評論,是知識分子自我逃避的狀態。逃避什麼呢?逃避面對這「一組」engage/disengage,行動/思考, 瘋狂/冷靜的心智上的必然緊張。(小說中對於「瘋」的種種書寫,實際上是透過主體在disengage下極其冷靜中完成的,而評論文中種種看似理論性的詞語與激辯,實際上卻是engage下的某種「瘋」。冷靜的人寫瘋事,瘋顛的人寫理論性的文字。)。

而這「一組」相依存的心智活動唯有透過同時閱讀陳映真的評論與小說,才有可能獲得解答與超越。把陳映真閱讀成一個「整體」,有一組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緊張的心智活動,才有可能面對「自己」種種隱匿的selves,讓他們看見彼此。閱讀他,也是閱讀自己。


(姚1988:17)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其他文字和他的小說,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所不同的只是表現的形式。小說是內蘊的,含蓄的,潛移默化的,是屬於藝術的形式;而其他的文字是說理的、明示的,訴之於吾人思考的邏輯的形式;因此理論是他小說的延伸,小說是他理論的變形。因為陳映真正是這樣一位真誠的作家;他是入世的,為人生而藝術的。只有在他對現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作為時,才發而為文;他可以採取小說的形式,也可以採取其他的形式。

即使如此,但是就我所了解的陳映真言,我仍然堅持我的看法,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上天賦與他一顆心靈,使他善感,能體會別人難以體會的;上天又賦與他一雙眼睛,能夠透視事物的內在,見人之所未見;上天復賦與他一枝筆,揮灑自如,化腐朽為神奇。因此我敢於預言,當時代變遷,他的其他的文字有可能漸漸為人遺忘,但是他的小說將會永遠留存在這個世界!這就是藝術奇妙的地方。

(趙2009:1)
陳映真的最深刻的思想往往是蘊藏在他的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所處理的問題往往不見得是論文、隨筆與評論所能夠深入處理的……他的小說往往較其他文體展現了更大的複雜張力、曖昧難決、自我懷疑,以及深度提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

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