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間去'的確是把這世界翻過來的一場運動(與口號),中國近代有六次到民間去的運動(儘管每次的內容有所不同)。六零年代民歌採集。而在台灣70、80年代最興盛的社團是服務性的社團,戒嚴時期時"走出校園服務社會'政治性是很高的。青春之歌裡面,有一節「何處安身立命」,錢永祥說「到民間去」(他是要與民同歡,所以不聽古典樂與西洋搖滾,要聽國台語流行歌曲)。
然而,到了80年代底,90年代初,民進黨组黨是個關鍵轉折。
江迅等人開始建構民間社會論,以民間對抗國家,骨子裡也是要自由化,民進黨張俊雄等人出版'到執政之路',更直接擺明代表民間社會,通往執政之路。'人民民主派'是這個時候跳出來反民間社會的,他們訴求社運(人民)自主,(當時主要是島邊這群人)。其實我們的社運論述的起源就是這場人民民主派對民間社會論的批評。
但回頭看起來,反對的這邊,你會感覺也在一個困境裡,林淑芬就批評說,人民民主派也自己"代表'人民。
我的心得是,真的,我們失落我們的動詞。當人民或民間都可以被代表,你就少了這個動詞,「到~去」。動詞少了,就剩下「論」「派」,什麼論什麼派。變成你是什麼派我是什麼派的問題了(左派、右派、自由派、民主派....)。變成好無聊的今天看到的種種。
到民間去到民間去,真的是個充滿魔力的的時代的咒語。因為一兩百年來,有這麼多人們到民間去,無論那個民間是哪裡,你走出自己的所在跨往民間一步也其實真正的更走入自己之內一步。因此到民間去也永遠是個向外走入人民之間的旅途,也永遠是個自我追尋的旅途,而且他是個動詞步是個名詞。這麼奇妙的運動,我們卻失去了動詞。這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
諾努克出個題目是'這個世代的社運參與方式',這東西誰敢講?我不敢。但想了幾天,我覺得有個東西我很想講,很想很想很想講。所以我站上來講。
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社運,就是反核遊行。那時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反核運動很小了,但我第一次跨出校園,第一次跟一群不認識的人站在一起,拿標語喊口號,那次遊行,在我心目中是很大很大很大的。我甚至忘記那個時候到底有多少人,規模比今天大還今天小?但是,就像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一條小巷子走起來好寬,一條好短的路,走起來好長。第一次走出校園,站在人民的巷子裡,在我記憶裡,那就是最偉大的遊行。
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投入社運,是樂生。樂生這個地方,你走進去,像走進另一個世界,老樹參天、古老的房舍裡頭住著手腳殘缺的痲瘋病人。像是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從踏入樂生那一天起,我的生活就改變了。開始加入保衛這塊土地與這些人的生活的戰鬥。2004年2011,七年。從兩三個人開始,到2007年的遊行竟然有五千人參加。樂生是什麼,我最尊敬的日本帳棚劇導演櫻井大造說:這是逆光的烏托邦。這是一個隔離的場所,意外的保存了民眾的苦難的歷史,對厭倦於統/獨、藍/綠的政治磁場的年輕人來說,這裡像是在逆光中佇立的烏托邦。承載著苦難的人們與也許遠遠的看到烏托邦的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一個意義既矛盾又豐富的舞台。
而我最想最想說的東西是,這是樂生是我的「民間」。民間,民間,人民中間,人民生活的空間,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所在。
我們這世代的社運參與方式,千萬不要再去說什麼facebook、什麼撲浪、什麼網路世代。我不覺得那些工具代表我們的心底的聲音。我的心底有個聲音想要說的是,我們的運動是跟著這一兩百年來最了不起的運動相互呼應的。那又古老又影響深遠的運動就是「到民間去」。
十九世紀的俄國、二十世紀的中國與台灣、日本,世界各地,一披又一批的的年輕人走出家庭、走出校園,他們心中最響亮的最激昂的聲音就是「到民間去」。他們去農村,到工廠、到弱勢社區、到有天災人禍的地方,到被鎮壓而沉默的地方,他們也許去教育民眾、也許去紀錄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歌謠、也許去保衛他們不被欺負、也許去演戲、也許去唱歌、也許就是在那裡,讓自己就處在那裡,默默靜靜的在那裡聽。
就像,六零年代民歌採集運動,老師與同學們走出校園全島採集民歌,紀錄人民的歌謠。1980、九零年代的許多關廠罷工,青年們走入工廠,和工人並肩作戰。九二一地震,墨拉客風災、許許多多的人們走進災區,投入家鄉重建的工作。諾努克成立時作的第一件事情,到貢寮去,在那裡唱歌。反國光石化的朋友們最投入的事情是,到農村裡頭、到相思寮、到蚵農中間,和鄉親們一起、辦工作坊、辦合作社。
我們不是網路世代的運動,而是應喝著這一兩百年來不曾停止的時代的聲音,他催促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啟程「到民間去到民間去到民間去」。
然而,在我們的時代理,我們非得一次又一次的問自己?我的民間在哪裡?我們要帶著自己的理想、我們的反核理念走到那裡去?我的民間在哪裡?我的民間在哪裡?我要到民間去、到民間去,但在哪裡?在哪裡?。
遊行之前,我和朋友們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發遊行的傳單,和廣場上每一個人面對面說話,有新屋來的農民、有計程車司機、有中國來的遊客、有科技業的員工。那時我覺得,反核的民間在這裡。我的民間也在榮總,樂生自救會副會長呂德昌住在安寧病房,那個民間是被死亡逼近的所在。樂生之後,我到了印度唸書,我想去亞洲的民間。但去了印度的學校兩年,我還想去印度的民間,去窮人裡頭,即使只是靜靜的在那哩,我還是想去,到那我心底的亞洲的民間中的民間。你呢?
社運不只是上網、社運也不只是上街頭,我們的動詞只是這些「上」,而是「到那裡去」,是一個旅程,一個一輩子二輩子三輩子四輩子一兩百年持續不斷的推動社會改革的旅程。
然而,到了80年代底,90年代初,民進黨组黨是個關鍵轉折。
江迅等人開始建構民間社會論,以民間對抗國家,骨子裡也是要自由化,民進黨張俊雄等人出版'到執政之路',更直接擺明代表民間社會,通往執政之路。'人民民主派'是這個時候跳出來反民間社會的,他們訴求社運(人民)自主,(當時主要是島邊這群人)。其實我們的社運論述的起源就是這場人民民主派對民間社會論的批評。
但回頭看起來,反對的這邊,你會感覺也在一個困境裡,林淑芬就批評說,人民民主派也自己"代表'人民。
我的心得是,真的,我們失落我們的動詞。當人民或民間都可以被代表,你就少了這個動詞,「到~去」。動詞少了,就剩下「論」「派」,什麼論什麼派。變成你是什麼派我是什麼派的問題了(左派、右派、自由派、民主派....)。變成好無聊的今天看到的種種。
到民間去到民間去,真的是個充滿魔力的的時代的咒語。因為一兩百年來,有這麼多人們到民間去,無論那個民間是哪裡,你走出自己的所在跨往民間一步也其實真正的更走入自己之內一步。因此到民間去也永遠是個向外走入人民之間的旅途,也永遠是個自我追尋的旅途,而且他是個動詞步是個名詞。這麼奇妙的運動,我們卻失去了動詞。這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
諾努克出個題目是'這個世代的社運參與方式',這東西誰敢講?我不敢。但想了幾天,我覺得有個東西我很想講,很想很想很想講。所以我站上來講。
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社運,就是反核遊行。那時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反核運動很小了,但我第一次跨出校園,第一次跟一群不認識的人站在一起,拿標語喊口號,那次遊行,在我心目中是很大很大很大的。我甚至忘記那個時候到底有多少人,規模比今天大還今天小?但是,就像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一條小巷子走起來好寬,一條好短的路,走起來好長。第一次走出校園,站在人民的巷子裡,在我記憶裡,那就是最偉大的遊行。
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投入社運,是樂生。樂生這個地方,你走進去,像走進另一個世界,老樹參天、古老的房舍裡頭住著手腳殘缺的痲瘋病人。像是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從踏入樂生那一天起,我的生活就改變了。開始加入保衛這塊土地與這些人的生活的戰鬥。2004年2011,七年。從兩三個人開始,到2007年的遊行竟然有五千人參加。樂生是什麼,我最尊敬的日本帳棚劇導演櫻井大造說:這是逆光的烏托邦。這是一個隔離的場所,意外的保存了民眾的苦難的歷史,對厭倦於統/獨、藍/綠的政治磁場的年輕人來說,這裡像是在逆光中佇立的烏托邦。承載著苦難的人們與也許遠遠的看到烏托邦的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一個意義既矛盾又豐富的舞台。
而我最想最想說的東西是,這是樂生是我的「民間」。民間,民間,人民中間,人民生活的空間,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所在。
我們這世代的社運參與方式,千萬不要再去說什麼facebook、什麼撲浪、什麼網路世代。我不覺得那些工具代表我們的心底的聲音。我的心底有個聲音想要說的是,我們的運動是跟著這一兩百年來最了不起的運動相互呼應的。那又古老又影響深遠的運動就是「到民間去」。
十九世紀的俄國、二十世紀的中國與台灣、日本,世界各地,一披又一批的的年輕人走出家庭、走出校園,他們心中最響亮的最激昂的聲音就是「到民間去」。他們去農村,到工廠、到弱勢社區、到有天災人禍的地方,到被鎮壓而沉默的地方,他們也許去教育民眾、也許去紀錄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歌謠、也許去保衛他們不被欺負、也許去演戲、也許去唱歌、也許就是在那裡,讓自己就處在那裡,默默靜靜的在那裡聽。
就像,六零年代民歌採集運動,老師與同學們走出校園全島採集民歌,紀錄人民的歌謠。1980、九零年代的許多關廠罷工,青年們走入工廠,和工人並肩作戰。九二一地震,墨拉客風災、許許多多的人們走進災區,投入家鄉重建的工作。諾努克成立時作的第一件事情,到貢寮去,在那裡唱歌。反國光石化的朋友們最投入的事情是,到農村裡頭、到相思寮、到蚵農中間,和鄉親們一起、辦工作坊、辦合作社。
我們不是網路世代的運動,而是應喝著這一兩百年來不曾停止的時代的聲音,他催促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啟程「到民間去到民間去到民間去」。
然而,在我們的時代理,我們非得一次又一次的問自己?我的民間在哪裡?我們要帶著自己的理想、我們的反核理念走到那裡去?我的民間在哪裡?我的民間在哪裡?我要到民間去、到民間去,但在哪裡?在哪裡?。
遊行之前,我和朋友們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發遊行的傳單,和廣場上每一個人面對面說話,有新屋來的農民、有計程車司機、有中國來的遊客、有科技業的員工。那時我覺得,反核的民間在這裡。我的民間也在榮總,樂生自救會副會長呂德昌住在安寧病房,那個民間是被死亡逼近的所在。樂生之後,我到了印度唸書,我想去亞洲的民間。但去了印度的學校兩年,我還想去印度的民間,去窮人裡頭,即使只是靜靜的在那哩,我還是想去,到那我心底的亞洲的民間中的民間。你呢?
社運不只是上網、社運也不只是上街頭,我們的動詞只是這些「上」,而是「到那裡去」,是一個旅程,一個一輩子二輩子三輩子四輩子一兩百年持續不斷的推動社會改革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