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已經屬於印度,去年十月看Rajat Kapoor導演的哈姆雷特時就如此驚嘆。已經不需要像學生社團那樣,身著中古道具服,輪番上台把屬於自己的台詞念完。已經不再是怎麼看都彆扭、無論口氣、音量、手勢、服裝、走步、燈光還是換場都彆扭不對勁的時期。Rajat Kapoor的哈姆雷特已經不哈姆雷特很久了。
一群小丑流浪漢吵吵鬧鬧,宣稱要演哈姆雷特,演演停停、打打鬧鬧,悲劇變鬧劇,爆滿的劇場笑聲不斷。
戲中戲不稀奇,丹麥王子變成流浪漢也不算太特殊。最神秘的瞬間是Rajat Kapoor結尾時神來的一筆:
當丹麥王子即將死去,他魔術般的手,向觀眾席指去一揮,說:
「別難過啊......最終這裡每一個人都會死的。」
人們倒吸一口氣,笑聲不再,一片靜默。
接著丹麥王子以最正統的英式口吻,最震動人心的重量朗誦他最後一段台詞:
Oh I die, Horatio,
The potent posion quite o'ercorws my spirit,
I cannot live to hear the news from England.
But I do prophesy th'election light.
On Fortinbras; he has my dying voice.
So tell him, with th'occurrents more and less
Which have solicited -- the rest is silence.
流浪漢沒了、戲中戲沒了、笑鬧停止、觀眾消失,世界被吸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那句──
the rest is silence.
劇終。
莎士比亞也屬於喬治亞。
同樣是戲中戲。
劇團拎著皮箱抵達(舞台),止步喘息、四處張望凝望遠方,一副「我們在哪兒啊?」的非常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場--流亡遷徙者的抵達。
白布一拉,戲台有了,戲也跟著開演。
後台也在前台,台上就是台下。莎士比亞屬於他們,於是能如此優遊於戲內與戲外,將其把玩於鼓掌之間。As You Like It(皆大歡喜).
但莎士比亞,或說,現代劇場,並不屬於南蘇丹。
那種彆扭、尷尬、格格不入、不倫不類就如同莎士比亞也並不屬於台灣。
身著傳統服飾、操著殖民時期被禁止的傳統語言Juba Arabic,道具簡陋到令人害臊、不大使用燈光,他們將〈辛白林〉搬上印度舞台,就像是非西方國家的我們那樣,總是那麼忠實而用力地朗誦台詞,那麼努力卻流暢不了的走完每一幕。
新興國家的新興文化運動?新國族不得不作的一門功課?
我很不耐煩地熬每一秒鐘,一直等中場休息好離開。忍不住心中大喊:為什麼要一定演莎士比亞?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陽春的劇場了。
傳統結合現代?在地化西方戲劇?是的。地方躍入世界?也對。歷史溶入戲劇?也有。但傳統剩下的只是地方服飾、音樂、舞蹈、部落儀典,點綴作為現代普遍的莎士比亞。在比西方還西方的印度菁英眼中,這齣劇是慘不忍睹的,於是劇場經營者開場前上台說,他們多麼辛苦的找贊助來印度,ㄧ切努力多麼可貴感人;演完之後再打圓場:新興國家ㄧ切都在起步,十年後鐵定會有一番成就。
看到一半就傳簡訊抱怨說"very boring"的小雷尼,出場時說:「actually,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我很enjoy這齣戲。」
看著他們忍不住想想自己。
對比印度與喬治亞的游刃有餘,現代劇場(以及莎士比亞)是這麼不容易屬於我們,而我們總這麼努力的想屬於他們,以傳統的地方點綴世界的現代、以普世的戲劇來敘說自己的歷史,這樣的努力前仆後繼地總有新人加入?
得經歷過甚麼才會達致那完美融和的瞬間?
靠國家扶植?靠藝術天才?還是,像印度這樣,先有英國殖民,再有印度人民戲劇協會(IPTA)那樣的團體,在爭取獨立的革命時刻,走入「人民」,以「人民」為工具也以「人民」為目的,以人民為起點也以人民為終點地創造戲劇,並且在獨立後悲劇性地瓦解而紛紛吸納進商業(寶來屋),因而那完美融和於是在資本之城的牆角再次到來?
或者,永遠也不會有。永遠活在格格不入中,作個西方世界的熱情的局外人。
一群小丑流浪漢吵吵鬧鬧,宣稱要演哈姆雷特,演演停停、打打鬧鬧,悲劇變鬧劇,爆滿的劇場笑聲不斷。
戲中戲不稀奇,丹麥王子變成流浪漢也不算太特殊。最神秘的瞬間是Rajat Kapoor結尾時神來的一筆:
當丹麥王子即將死去,他魔術般的手,向觀眾席指去一揮,說:
「別難過啊......最終這裡每一個人都會死的。」
人們倒吸一口氣,笑聲不再,一片靜默。
接著丹麥王子以最正統的英式口吻,最震動人心的重量朗誦他最後一段台詞:
Oh I die, Horatio,
The potent posion quite o'ercorws my spirit,
I cannot live to hear the news from England.
But I do prophesy th'election light.
On Fortinbras; he has my dying voice.
So tell him, with th'occurrents more and less
Which have solicited -- the rest is silence.
流浪漢沒了、戲中戲沒了、笑鬧停止、觀眾消失,世界被吸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那句──
the rest is silence.
劇終。
莎士比亞也屬於喬治亞。
同樣是戲中戲。
劇團拎著皮箱抵達(舞台),止步喘息、四處張望凝望遠方,一副「我們在哪兒啊?」的非常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場--流亡遷徙者的抵達。
白布一拉,戲台有了,戲也跟著開演。
後台也在前台,台上就是台下。莎士比亞屬於他們,於是能如此優遊於戲內與戲外,將其把玩於鼓掌之間。As You Like It(皆大歡喜).
但莎士比亞,或說,現代劇場,並不屬於南蘇丹。
那種彆扭、尷尬、格格不入、不倫不類就如同莎士比亞也並不屬於台灣。
身著傳統服飾、操著殖民時期被禁止的傳統語言Juba Arabic,道具簡陋到令人害臊、不大使用燈光,他們將〈辛白林〉搬上印度舞台,就像是非西方國家的我們那樣,總是那麼忠實而用力地朗誦台詞,那麼努力卻流暢不了的走完每一幕。
新興國家的新興文化運動?新國族不得不作的一門功課?
我很不耐煩地熬每一秒鐘,一直等中場休息好離開。忍不住心中大喊:為什麼要一定演莎士比亞?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陽春的劇場了。
傳統結合現代?在地化西方戲劇?是的。地方躍入世界?也對。歷史溶入戲劇?也有。但傳統剩下的只是地方服飾、音樂、舞蹈、部落儀典,點綴作為現代普遍的莎士比亞。在比西方還西方的印度菁英眼中,這齣劇是慘不忍睹的,於是劇場經營者開場前上台說,他們多麼辛苦的找贊助來印度,ㄧ切努力多麼可貴感人;演完之後再打圓場:新興國家ㄧ切都在起步,十年後鐵定會有一番成就。
看到一半就傳簡訊抱怨說"very boring"的小雷尼,出場時說:「actually,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我很enjoy這齣戲。」
看著他們忍不住想想自己。
對比印度與喬治亞的游刃有餘,現代劇場(以及莎士比亞)是這麼不容易屬於我們,而我們總這麼努力的想屬於他們,以傳統的地方點綴世界的現代、以普世的戲劇來敘說自己的歷史,這樣的努力前仆後繼地總有新人加入?
得經歷過甚麼才會達致那完美融和的瞬間?
靠國家扶植?靠藝術天才?還是,像印度這樣,先有英國殖民,再有印度人民戲劇協會(IPTA)那樣的團體,在爭取獨立的革命時刻,走入「人民」,以「人民」為工具也以「人民」為目的,以人民為起點也以人民為終點地創造戲劇,並且在獨立後悲劇性地瓦解而紛紛吸納進商業(寶來屋),因而那完美融和於是在資本之城的牆角再次到來?
或者,永遠也不會有。永遠活在格格不入中,作個西方世界的熱情的局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