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大家來故事一下!

為了要賺取生活費、剪片費、菸酒資與大麻資,小熊先生宣布他要在家中開設Bengala(孟加拉語,阿肥堅持要翻成班加利文,來抹除語言國族主義的色彩)補習班,一週上課兩次,一個月八百盧比。我們都被列入學生名單,交情深者可私下殺價。

坎蒂說:「你要教泰戈爾歌,不然我不上!」泰戈爾歌成為必修項目。第一本教材將是泰戈爾所編的兒童識字書。


雖然有些半強迫性質,但也還蠻期待的。潛心設計教材的小熊先生最近的話題圍繞在語言上頭。

那天他說,story,班加利語叫作gaulpo,除了指故事本身之外,還有一個動詞型,意思是「討論」。如果你跟一個人說「我們來"討論討論"」,用的就是作為動詞的story。詠光問:「那跟Bengali裡頭的Adda有甚麼不同呢?」Adda指的是人們毫無目的地聚在一起沒有止盡的討論一些沒有答案的話題。一口氣說出三個「無」:無目的、無答案、無止盡,我和詠光就常笑說:果然是有點「阿達阿達」。關於Gaulpo與Adda的差別,小熊先生說法是:adda廣一點,Gaulpo包含在adda中,更隨意些。

果然,這些班加利學術群黨,無論政治學、經濟學、文學、還是精神分析學者,討論事情就是會來段Gaulpo:夏特吉討論當代政治,最家喻戶曉的就是加爾各答違法鐵道村的故事;沈恩批評正義論,也先從一則傳說中的公主難題談起;斯匹瓦克那篇奇難無比的〈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作為核心論點的是她阿姨自殺的故事。南地也是......

甚麼動詞構成了某文化語言社群的公共領域呢?在班加利人身上,我們看到Gaulpo與adda兩種動作-- 故事一下和阿達一下。

那我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

著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