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12月30日,我在筆記上寫下:癮,是一種多。那時我想不出適合的字。「多」字下的笨拙勉強,只知道心裡思想著的,是一種正面的東西。
有著酒癮、毒癮與躁鬱症的熊比特同學因為酗酒被趕出租處。趕他走的是學弟、好友兼室友,阿潤。阿潤說:「當初簽約的時候他沒告訴我們真相,租約無效,我和房東說好了,只要他回來住我們就報警。」他把熊比特當成極度危險的精神病。詠光和我收留無家可歸的熊比特直到他找到房子。
一星期後房子找好了。搬家那天,我們陪他去原租處收拾家當。阿潤和他見面非常尷尬,我們在一旁傻笑緩和氣氛。阿潤一面清點物品,擔心遭竊,熊比特則若無其事地走上二樓、坐在自己房內書桌前許久許久,是重溫,也是道別。
熊比特的新家在一棟公寓頂樓,香港人叫天台屋,鴿子籠大的房間坐落在寬廣屋頂平台上,很孤獨的模樣。
天台上,我問:「你現在是甚麼感覺呢?」
他走向前,對著夜空與稀疏的街燈說:「很複雜,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只知道我必須搬走。但有甚麼辦法呢?我這麼喜歡我的癮,這麼的喜歡那些癮,這麼這麼的享受那些感覺,我能怎麼辦呢?我能沒有它們嗎?我能戒嗎?大概可以吧!但得是一點一點慢慢來,不可能馬上吧!.....」
像夢囈,更像宣言。熊比特對著星空一再地宣示他對「癮」的愛。
癮,或許並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來自於「缺乏」,缺乏親情、缺乏教育、缺乏自信、缺乏這個或那個。癮,說不定是關於愛的,是人堅決且固執地在擁抱一種「多」。而多之所以是多,總有一點不合規矩、不被認同的意謂在。
有癮,就有戒,癮與戒在體內無止盡地拉扯,拉出癮者生命的主調。
熊比特常告訴我們加爾各答勒戒所裡的故事,其中之一是這樣:
勒戒所老大帕維茲,非常不好惹,毒癮特別重、住的特別久、脾氣也特別差。大家都得禮讓他三分。熊比特形容:
「他的規矩很多,非常瑣碎,你不能去違反,你違反他會非常生氣,他暴怒起來,那真是無法想像的,非常可怕。」
「那些規矩數不清。舉例來說,他的房門打開一定要維持在某個特定角度,你不能開太大或太小。還有,他馬桶裡有個記號,水位要保持在那特定高度,絕對不能超過。」
「他的癮太大了,於是一旦他決定要戒毒,就必須將咖啡、茶、煙一起戒掉。一剛開始是一滴不碰,到後來,他會開始在每周的特定時間,喝下一定量的咖啡或茶,測試自己的控制力。」
控制與失控之間,僅一線,生活中每則細節都是戰場。癮大,則無處不戰場。為了鎖住那稍不留神就脫疆的靈魂,加爾各答勒戒所老大帕維茲以細碎的日常規矩布下天羅地網。
熊彼特規矩也多,某天我們一塊在公車站旁小攤點杯奶茶解渴時,他很嚴肅的說:「不要看車!一旦決定要在這裡喝茶,就不可以轉頭。」
這是否就像作家朱天文所鍾愛的偵探小說主角,酒癮警官馬修‧史考特的生命之軸 ── 紐約的苦、過多的情、太重的癮、無止盡的戒與對線索近乎偏執的追索。
加爾各答如紐約,城市底下小人物們有八百萬種死法。
1991年印度政府開放市場,加爾各答城不再是七零年代充斥著腳穿拖鞋、肩批長布包、滿口馬列毛胡青年的反叛的實驗室。今日它是外包與資訊科技中心,大批年輕人成為新興中產階級。資本巨輪硬生生地朝著反叛青年們擁抱豐富感覺的生命輾去。熊彼特念電影研究所時以畢業作品〈不再〉,獻給因受不了在職場如蟲豕般活著而死於吸毒過量的好友,他的綽號叫普希金,指的就是那將詩與文學帶給平民的俄國詩人,普希金:
序曲,被雨季包圍的老城巷道裡,老爺爺正拉著男孩的手教他小提琴;轉調,青年縮在房間一角,牆上密密麻麻求職廣告;終了,青年丟棄領帶、公事包,找出提琴,盡情拉弦,竟只傳來不成調的嘎嘎噪音。沒有對白,影片由時激越時低迷的音樂貫穿。在台灣搞農民運動的好友小八看完後說:「這不是電影,是首搖滾樂。」
搖滾樂,生命的吶喊。
一天他和我說:「我到班加羅來,是因為我不想成為普希金。」
又一天,他問詠光:「你有占據人生的主題嗎?我有。不可逆性與死亡、王國與放逐、癮與幻覺。它們占據我整個生命。」
熊比特入新厝後沒幾天,就又開始喝酒了。他打電話來亂時,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發布命令、一會兒懺悔。哭時,他說:「我沒用了,廢了,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偉大的,我的創作宇宙般偉大,我想回到那個樣子啊!但不,我不想回去,創作不該這樣,這麼膨脹自己。總之,我廢了,但妳們不是,妳們充滿希望。」徹底醉時,電話那端只剩下Pink Floyd的迷幻搖滾樂與他的尖叫。他已融入美國七零年代追求愛、和平、自由與解放的節奏,在自己與音樂交會的世界裡盡情吶喊。那時我哭了,也不知道為甚麼。
隔天,我們抄〈野草題辭〉給他當作生日禮物,詠光抄英文,我抄中文。一字一字,抄著抄著,竟覺眼前有魯迅正對著熊彼特說話: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
熊彼特拿到時,他驚訝的說:「這是魯迅!我看過孟加拉語版的。」
(二)
詠光與我有個小小的癮,咖啡癮。在台灣時,泡咖啡是每天的清晨儀式,煮水、磨豆,看虹吸壺將清水吸入上壺,與咖啡粉一塊跳舞,再讓棕紅透明液體衝回下壺,泡沫噗噗湧出液面,呼地散開像煙火一樣美,像預祝妳一天美好。
南印產咖啡,我們住的班加羅城裡大街小巷都有咖啡小攤,一個茶壺煮咖啡,一個大鍋子持續滾牛奶,牛奶滾出一波又一波白色奶泡,店員先排開數十小杯子,一一倒入純黑色濃咖啡,再以勺子撈入白色牛奶泡泡,轉眼就成一杯杯南印式卡布奇諾。人們總擠在路邊,或站、或蹲,喝咖啡、聊天、看報。咖啡攤是班加羅最重要的社交場合,一杯七塊台幣不到,你隨時可以加入路邊的咖啡群眾,啜上一杯,濃郁、甜膩、溢著奶香。
但旅行到喝茶的加爾各答、或跋山涉水到山林深處的舊好茶部落,想喝杯咖啡麻煩就多了。
到加爾各答時住同學阿比弟的家。我們帶著成套咖啡用具,濾紙、過濾式漏斗、杯子、湯匙、咖啡粉。每天早上起床,就到廚房從大水缸撈起一瓢顏色古怪帶點鹹味的硬水,放入鍋垢像斑紋般結滿表面的容器中加熱,再細心地將熱水滴潤濾紙與漏斗中的咖啡粉。過程總免不了花上半小時,是神聖的清晨儀式。阿比弟的媽媽一臉驚異好奇地盯著我每一個步驟,她比手勢說:「一點點」。每天早上,我分她一杯。她的要加糖、加水、淡些。
離開時我把那套用具送給阿比媽,彷彿把一部分的自己留給了加爾各答。咖啡於是成了我們相互問候的話題。「咖啡有喝嗎?」「很少,週末泡而已。」「粉還有嗎?要不要寄一包過去呢?」「還好,還有。」阿比弟寄了張家裡照片給我們,我們的咖啡器具好端端的他們家餐桌邊上,看得心暖暖的。
這次回台灣,跟朋友登上舊好茶,沒帶咖啡。
八八水災崩壞的通往舊好茶部落的古道,在邱爸的帶領下通了。然而,修復歸修復,這條回鄉路依然崎嶇。出發前我們拜訪幾位長者,探聽路況,越聽越發毛。杜爸說:「那斷崖啊!彎彎曲曲,抬頭一看還以為是通往天堂的階梯呢。」
跟著部落大哥敏男和寒菘,我們踏上通往天堂的階梯。階梯由陡坡、崩壁、碎石、烈日與斷崖搭成,天堂藏有綜橫交錯的石板走廊,走廊邊偎著一排排石板屋。石板屋們背倚山壁,遙望大武山,視線遼闊。石板屋裡有火爐、廚房、石床、石沙發。更驚喜的是,邱爸家中有太陽能發電板、筆記型電腦和書櫃,杜爸家甚至備有豪華抽水馬桶和日式燒柴熱水器。
到達舊好茶的第二天我終於忍不住對外宣布:咖啡癮發作,需要咖啡。下午在石板巷裡乞討咖啡。
官姐,客家女性,嫁給好茶部落的獵人,夫妻倆長年住在山上。有人說:「她們家應該有。」於是我們一行人就去敲官姐家門。官姐豪爽大方地拿出小塑膠盒,裡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粉。她順手拿出三大冊相簿給我們,幾百張照片貼在A4紙上,每一張都有鉛筆眉批。一張張合照、一張張的虫、鳥、花、草,是這位嫁入石板屋的漢人女子厚實的歲月筆記。
我介紹自己說:「之前在樂生抗爭,現在逃去印度讀書」。她哈哈大笑,說自己以前也搞抗爭,先是教改、後是環保,這次下山還反國光石化。我說:「那我知道妳為甚麼遁隱山林。」那瞬間,我們彷彿有默契地交換了彼此心底的秘密。
我們四處找咖啡的消息悄悄地在山上傳開。
天黑後,我們到邱爸屋子裡分享山羊香腸與魯凱族羊肉粽。李大姐豪氣干雲地坐在火邊,聲音宏亮,告訴我們許多故事:
「姊姊告訴你,好多獵人死在山豬。受傷山豬很危險,牠一受傷就要你死。上次我老公開了一槍,打到山豬,跑好遠去找,要我留在原地守,我看見它了,就在我面前,真的嚇的半死,我手中就一隻木棍,牠衝過來我要怎麼辦。我老公還問,有沒有,有沒有。我只好說,沒有,沒有。趕快找快石頭躲起來。」
「你不要看我這樣,姊姊年輕的時候在台北也是穿大喇叭褲,混過的,都是去Pub喔。跟你們說一件傷心事。那時候在Pub有個很紅的歌星,我看他的樣子是我們魯凱的,有一次我走過去跟他說母語,他回我甚麼?他竟然回我英文。」
後來,有人指著我們告訴大姐:「她們兩個中咖啡毒。」
大姐聽罷,宏亮聲音如天諭般傳來:「怎麼不早講咧,姊姊這裡甚麼都有啊!你看這是甚麼?」忽然,我眼前多出一包東西,有咖啡豆、研磨機、濾紙、過濾漏斗。好茶種的獼猴咖啡,邱爸口中由獼猴幫助播種的咖啡。每年只產那麼一點點。大姐豪邁地吆喝:「泡,多泡一點,都拿去,把它都泡完。」
夜深人靜的石板屋裡,我們磨豆、煮水、沖咖啡。話題不離咖啡毒。
「我也有咖啡毒喔,一天不喝我會想念。」「那不喝會頭痛嗎?」「不會」「那你這是心理的依賴。」「喔,是心裡的毒。」
一屋子人圍坐石板上,分享一杯現磨現煮獼猴咖啡。咖啡香氣暖暖的包著石屋,顏色清澈透紅,比紅酒還美。一小口一小口啜著,一人傳過一人,世界安靜了下來,只聽見火在呼吸。人竟有些醉了。
去年12月30日,我在筆記上寫下:癮,是一種多。那時我想不出適合的字。「多」字下的笨拙勉強,只知道心裡思想著的,是一種正面的東西。
有著酒癮、毒癮與躁鬱症的熊比特同學因為酗酒被趕出租處。趕他走的是學弟、好友兼室友,阿潤。阿潤說:「當初簽約的時候他沒告訴我們真相,租約無效,我和房東說好了,只要他回來住我們就報警。」他把熊比特當成極度危險的精神病。詠光和我收留無家可歸的熊比特直到他找到房子。
一星期後房子找好了。搬家那天,我們陪他去原租處收拾家當。阿潤和他見面非常尷尬,我們在一旁傻笑緩和氣氛。阿潤一面清點物品,擔心遭竊,熊比特則若無其事地走上二樓、坐在自己房內書桌前許久許久,是重溫,也是道別。
熊比特的新家在一棟公寓頂樓,香港人叫天台屋,鴿子籠大的房間坐落在寬廣屋頂平台上,很孤獨的模樣。
天台上,我問:「你現在是甚麼感覺呢?」
他走向前,對著夜空與稀疏的街燈說:「很複雜,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只知道我必須搬走。但有甚麼辦法呢?我這麼喜歡我的癮,這麼的喜歡那些癮,這麼這麼的享受那些感覺,我能怎麼辦呢?我能沒有它們嗎?我能戒嗎?大概可以吧!但得是一點一點慢慢來,不可能馬上吧!.....」
像夢囈,更像宣言。熊比特對著星空一再地宣示他對「癮」的愛。
癮,或許並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來自於「缺乏」,缺乏親情、缺乏教育、缺乏自信、缺乏這個或那個。癮,說不定是關於愛的,是人堅決且固執地在擁抱一種「多」。而多之所以是多,總有一點不合規矩、不被認同的意謂在。
有癮,就有戒,癮與戒在體內無止盡地拉扯,拉出癮者生命的主調。
熊比特常告訴我們加爾各答勒戒所裡的故事,其中之一是這樣:
勒戒所老大帕維茲,非常不好惹,毒癮特別重、住的特別久、脾氣也特別差。大家都得禮讓他三分。熊比特形容:
「他的規矩很多,非常瑣碎,你不能去違反,你違反他會非常生氣,他暴怒起來,那真是無法想像的,非常可怕。」
「那些規矩數不清。舉例來說,他的房門打開一定要維持在某個特定角度,你不能開太大或太小。還有,他馬桶裡有個記號,水位要保持在那特定高度,絕對不能超過。」
「他的癮太大了,於是一旦他決定要戒毒,就必須將咖啡、茶、煙一起戒掉。一剛開始是一滴不碰,到後來,他會開始在每周的特定時間,喝下一定量的咖啡或茶,測試自己的控制力。」
控制與失控之間,僅一線,生活中每則細節都是戰場。癮大,則無處不戰場。為了鎖住那稍不留神就脫疆的靈魂,加爾各答勒戒所老大帕維茲以細碎的日常規矩布下天羅地網。
熊彼特規矩也多,某天我們一塊在公車站旁小攤點杯奶茶解渴時,他很嚴肅的說:「不要看車!一旦決定要在這裡喝茶,就不可以轉頭。」
這是否就像作家朱天文所鍾愛的偵探小說主角,酒癮警官馬修‧史考特的生命之軸 ── 紐約的苦、過多的情、太重的癮、無止盡的戒與對線索近乎偏執的追索。
加爾各答如紐約,城市底下小人物們有八百萬種死法。
1991年印度政府開放市場,加爾各答城不再是七零年代充斥著腳穿拖鞋、肩批長布包、滿口馬列毛胡青年的反叛的實驗室。今日它是外包與資訊科技中心,大批年輕人成為新興中產階級。資本巨輪硬生生地朝著反叛青年們擁抱豐富感覺的生命輾去。熊彼特念電影研究所時以畢業作品〈不再〉,獻給因受不了在職場如蟲豕般活著而死於吸毒過量的好友,他的綽號叫普希金,指的就是那將詩與文學帶給平民的俄國詩人,普希金:
序曲,被雨季包圍的老城巷道裡,老爺爺正拉著男孩的手教他小提琴;轉調,青年縮在房間一角,牆上密密麻麻求職廣告;終了,青年丟棄領帶、公事包,找出提琴,盡情拉弦,竟只傳來不成調的嘎嘎噪音。沒有對白,影片由時激越時低迷的音樂貫穿。在台灣搞農民運動的好友小八看完後說:「這不是電影,是首搖滾樂。」
搖滾樂,生命的吶喊。
一天他和我說:「我到班加羅來,是因為我不想成為普希金。」
又一天,他問詠光:「你有占據人生的主題嗎?我有。不可逆性與死亡、王國與放逐、癮與幻覺。它們占據我整個生命。」
熊比特入新厝後沒幾天,就又開始喝酒了。他打電話來亂時,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發布命令、一會兒懺悔。哭時,他說:「我沒用了,廢了,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偉大的,我的創作宇宙般偉大,我想回到那個樣子啊!但不,我不想回去,創作不該這樣,這麼膨脹自己。總之,我廢了,但妳們不是,妳們充滿希望。」徹底醉時,電話那端只剩下Pink Floyd的迷幻搖滾樂與他的尖叫。他已融入美國七零年代追求愛、和平、自由與解放的節奏,在自己與音樂交會的世界裡盡情吶喊。那時我哭了,也不知道為甚麼。
隔天,我們抄〈野草題辭〉給他當作生日禮物,詠光抄英文,我抄中文。一字一字,抄著抄著,竟覺眼前有魯迅正對著熊彼特說話: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
熊彼特拿到時,他驚訝的說:「這是魯迅!我看過孟加拉語版的。」
(二)
詠光與我有個小小的癮,咖啡癮。在台灣時,泡咖啡是每天的清晨儀式,煮水、磨豆,看虹吸壺將清水吸入上壺,與咖啡粉一塊跳舞,再讓棕紅透明液體衝回下壺,泡沫噗噗湧出液面,呼地散開像煙火一樣美,像預祝妳一天美好。
南印產咖啡,我們住的班加羅城裡大街小巷都有咖啡小攤,一個茶壺煮咖啡,一個大鍋子持續滾牛奶,牛奶滾出一波又一波白色奶泡,店員先排開數十小杯子,一一倒入純黑色濃咖啡,再以勺子撈入白色牛奶泡泡,轉眼就成一杯杯南印式卡布奇諾。人們總擠在路邊,或站、或蹲,喝咖啡、聊天、看報。咖啡攤是班加羅最重要的社交場合,一杯七塊台幣不到,你隨時可以加入路邊的咖啡群眾,啜上一杯,濃郁、甜膩、溢著奶香。
但旅行到喝茶的加爾各答、或跋山涉水到山林深處的舊好茶部落,想喝杯咖啡麻煩就多了。
到加爾各答時住同學阿比弟的家。我們帶著成套咖啡用具,濾紙、過濾式漏斗、杯子、湯匙、咖啡粉。每天早上起床,就到廚房從大水缸撈起一瓢顏色古怪帶點鹹味的硬水,放入鍋垢像斑紋般結滿表面的容器中加熱,再細心地將熱水滴潤濾紙與漏斗中的咖啡粉。過程總免不了花上半小時,是神聖的清晨儀式。阿比弟的媽媽一臉驚異好奇地盯著我每一個步驟,她比手勢說:「一點點」。每天早上,我分她一杯。她的要加糖、加水、淡些。
離開時我把那套用具送給阿比媽,彷彿把一部分的自己留給了加爾各答。咖啡於是成了我們相互問候的話題。「咖啡有喝嗎?」「很少,週末泡而已。」「粉還有嗎?要不要寄一包過去呢?」「還好,還有。」阿比弟寄了張家裡照片給我們,我們的咖啡器具好端端的他們家餐桌邊上,看得心暖暖的。
這次回台灣,跟朋友登上舊好茶,沒帶咖啡。
八八水災崩壞的通往舊好茶部落的古道,在邱爸的帶領下通了。然而,修復歸修復,這條回鄉路依然崎嶇。出發前我們拜訪幾位長者,探聽路況,越聽越發毛。杜爸說:「那斷崖啊!彎彎曲曲,抬頭一看還以為是通往天堂的階梯呢。」
跟著部落大哥敏男和寒菘,我們踏上通往天堂的階梯。階梯由陡坡、崩壁、碎石、烈日與斷崖搭成,天堂藏有綜橫交錯的石板走廊,走廊邊偎著一排排石板屋。石板屋們背倚山壁,遙望大武山,視線遼闊。石板屋裡有火爐、廚房、石床、石沙發。更驚喜的是,邱爸家中有太陽能發電板、筆記型電腦和書櫃,杜爸家甚至備有豪華抽水馬桶和日式燒柴熱水器。
到達舊好茶的第二天我終於忍不住對外宣布:咖啡癮發作,需要咖啡。下午在石板巷裡乞討咖啡。
官姐,客家女性,嫁給好茶部落的獵人,夫妻倆長年住在山上。有人說:「她們家應該有。」於是我們一行人就去敲官姐家門。官姐豪爽大方地拿出小塑膠盒,裡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粉。她順手拿出三大冊相簿給我們,幾百張照片貼在A4紙上,每一張都有鉛筆眉批。一張張合照、一張張的虫、鳥、花、草,是這位嫁入石板屋的漢人女子厚實的歲月筆記。
我介紹自己說:「之前在樂生抗爭,現在逃去印度讀書」。她哈哈大笑,說自己以前也搞抗爭,先是教改、後是環保,這次下山還反國光石化。我說:「那我知道妳為甚麼遁隱山林。」那瞬間,我們彷彿有默契地交換了彼此心底的秘密。
我們四處找咖啡的消息悄悄地在山上傳開。
天黑後,我們到邱爸屋子裡分享山羊香腸與魯凱族羊肉粽。李大姐豪氣干雲地坐在火邊,聲音宏亮,告訴我們許多故事:
「姊姊告訴你,好多獵人死在山豬。受傷山豬很危險,牠一受傷就要你死。上次我老公開了一槍,打到山豬,跑好遠去找,要我留在原地守,我看見它了,就在我面前,真的嚇的半死,我手中就一隻木棍,牠衝過來我要怎麼辦。我老公還問,有沒有,有沒有。我只好說,沒有,沒有。趕快找快石頭躲起來。」
「你不要看我這樣,姊姊年輕的時候在台北也是穿大喇叭褲,混過的,都是去Pub喔。跟你們說一件傷心事。那時候在Pub有個很紅的歌星,我看他的樣子是我們魯凱的,有一次我走過去跟他說母語,他回我甚麼?他竟然回我英文。」
後來,有人指著我們告訴大姐:「她們兩個中咖啡毒。」
大姐聽罷,宏亮聲音如天諭般傳來:「怎麼不早講咧,姊姊這裡甚麼都有啊!你看這是甚麼?」忽然,我眼前多出一包東西,有咖啡豆、研磨機、濾紙、過濾漏斗。好茶種的獼猴咖啡,邱爸口中由獼猴幫助播種的咖啡。每年只產那麼一點點。大姐豪邁地吆喝:「泡,多泡一點,都拿去,把它都泡完。」
夜深人靜的石板屋裡,我們磨豆、煮水、沖咖啡。話題不離咖啡毒。
「我也有咖啡毒喔,一天不喝我會想念。」「那不喝會頭痛嗎?」「不會」「那你這是心理的依賴。」「喔,是心裡的毒。」
一屋子人圍坐石板上,分享一杯現磨現煮獼猴咖啡。咖啡香氣暖暖的包著石屋,顏色清澈透紅,比紅酒還美。一小口一小口啜著,一人傳過一人,世界安靜了下來,只聽見火在呼吸。人竟有些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