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突發狀況,我們開始進行印度電影文章的譯文校稿工作。事實上也不是校稿,只是幫老師加些註腳,但卻不知不覺對照起中英文了。翻譯的錯誤簡直像無底洞,越看越多,越看越恐慌。
例如說:
The‘production’of all these narrative registers lies analogous to the economic production of a film.
它的意思是:
所有這些敘事調性的 ‘生產製作’與影片的經濟生產相似(可相類比)
但是因為registers(指音域、調性、風格、類別等)被當成動詞,而lies當成名詞,它的翻譯成了:
这些叙事的“生产制作”把那些和影片的经济生产类似的谎言一一记录在案
另一個例子:
(He recalls the film as a “study in arrested motion” where) one holds one‟s breath in anticipation of the matricide...
後半的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在預感(預期)會弒母時屏住呼吸。
結果它翻成:让人“像期待大学考试成绩那样屏住了呼吸"。
又或者,state與government全部被翻成'政府';naroniki, race, ethnic, nation全部翻譯成'民族'。而nationalism又有國族主義、民族主義等一堆翻譯。
今天我就跟同學說,妳看這些翻譯,它總會出些問題,常常是,如果讀的人很在乎認真,他可能會精神崩潰。因為如果第一句成立,第二句就不成立,第三句就不相關。如果妳覺得一二三有個關聯,那其實妳讀到的是另一個東西。妳會很擔心如果文章裡面留下太多這種錯誤,認真的讀者會get into big trouble,類似電腦程式裡面有bug這樣。
我想起來研究所的時候好像有跟老師講說,讀這些人文的書像在看3D圖,一直盯著它,最後會浮出一個立體圖。想起來,那時候的比喻是有幾分道理,那種3D圖的觀看原理是:妳要把眼睛聚焦在紙背後的一個遠方的點,以至於妳的眼睛對著紙本身是失焦的。越失焦,圖就越可能浮現出來。一旦妳開始細查圖的細節,妳就會頭暈、眼花撩亂,整個圖無法make sense。
我覺得近代中文世界翻譯書的讀者群已經具備這種失焦式的對焦閱讀法,這是譯者與讀者之間建立的默契與共謀。於是,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人所關切的---how to make Japanese 'think'--與魯迅那一代的走向未來的抉擇──should I give up Chinese if I want to 'think'──已經沒有人在乎了。
也可能是"you know it but you still do it",大家承認"情況就是這樣",都一面掙扎著'逃進現實',使現實的轉速更快,翻譯的世界更混亂更眼花撩亂。當它bug越多,譯者-讀者之間就越得更緊密地透過共謀性的失焦閱讀法來維持閱讀的統合性。過去日本帝國的崛起是因為信仰現代追求啟蒙,想要啟蒙整個亞洲,一步之差釀成的歷史悲劇。今日想要崛起的中國,卻是一個development without modernity,真不知會發展成甚麼模樣。也難怪劉大任兜了一圈不再求"統",也不求搶回釣魚台,只求中國能站起來:
「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中國人是不是真正能夠站起來?不是毛澤東講的那個站起來,如果是真的站起來的話,是中國人要變成現代人,中國這個國家要變成現代的國家,如果這個現代國家說大陸跟台灣應該分開,各自成為自己的單元,而沒有任何國際上的分割或被利用威脅的時候,我也不會反對。」
一個人要活在世界上而能不精神崩潰非常不容易,真的需要一個很大的幻象來支持。如果你是有閱讀強迫症的理性主義者,很容易發瘋。
像我們的朋友小熊先生,就有這個問題。每一個字他都想要把意義固定下來,想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他要嘛不要去看,一旦看了就不可自拔地想要徹底了解字詞之間的確切關聯。他也特別在意isophony的現象,同音異意,一個字音有不同的意思。同一句話裡面他會聽見很多很多的其他意思,那些話會在他腦子轉,受不了他就要喝酒,強迫腦子停下來。他最近被爸爸送進精神病院了,小熊爸還特別打電話給我們請我們不要擔心,說至少要讓他在那裏半年以上,講的都要哭了。唉,人要"正常"真不容易。你得具備一種"忽略訊息、自動除錯、分心、失焦"的特技才行。
最近因為上課的關係開始細讀海德格,也試著英文德文對照看,當你對照的時候,真的讚嘆知識「現代」工程的偉大。透過google翻譯,你發現英文和德文之間幾乎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方式精確的對著,甚至保持每個字的詞性不變,名詞就是名詞、動詞就是動詞,該發明新字就發明新字。但是這中間還是有很多翻譯的不可能性在裡頭,你一面讀一面讚嘆但也一面驚訝即使這麼努力,還是有些字跑掉了,它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海德格的語言系統還是有點亂掉了。
想想,中文世界是不可能出現真誠的後結構主義者的。因為,嚴格上來說,後結構主義是結構主義的除錯工程,去處理系統的bug。因為,當系統看起來越完美,細小的bug就越致命,當人全心全意投入系統時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出錯就很可能會崩潰(跟練功時走火入魔差不多嚴重吧)。只是,為了移掉bug,整個系統都塌了,但至少把人給救了。
_______________
2011.11.19
歷經幾番折騰,書上市了。
再打開當時重譯的文章,真是不可讀。或說,這整個讀本都是不可讀的,印度的電影研究非常local,電影即政治。
書名取得非常好:你不屬於。的確就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